粟裕一生的巅峰之作:最初未打算发动的淮海战役
谈粟裕,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;谈淮海战役,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的成因,而没有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动,就没有淮海战役;没有粟裕出神入化的指挥,就没有淮海战役的完胜。
1949年的1月10日,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收官全胜,我军以60万人对***军80万人,歼敌55.5万人,这是一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战。
粟裕百年诞辰之际,潇湘晨报记者从淮海战役的亲历者与研究者那里了解到,在淮海战役前粟裕向***及***三次“斗胆直陈”发动战略进攻、改变中原战局建议的内幕。
中央没打算发动淮海战役
1948年初,***和***并没有发动淮海战役——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打算。
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,刘(伯承)、邓(小平)中原野战军,陈(赓)、谢(富治)的豫西兵团,与陈(毅)、粟(裕)的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摆开了成品字型的战略格局。
而***军在中原也布下了强大阵势,集结了25个整编师(军),57个旅(师),敌我双方呈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。
***原副主席张震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(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),他说:“当时***军3个兵团集中,以一个为核心,双方交战的话,我军一个晚上啃不完对方,还没等到第二天,敌军增援就来了……”
显然,这样的仗不太好打,***和***认为,此时中原不宜打大的歼灭战。中共中央决定,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,执行南进战略任务,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,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,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。
***与陈毅商定,先由粟裕率第一兵团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,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,随后,由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3兵团于次年二三月间渡江作战。***、陈毅与***的意图,是以此迫使敌方改变中原兵力部署,以粟之兵力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,以扭转中原战局。这是中央对全国军事战略的一项大的调整。
show_item("296880","body1");
“斗胆直陈”中原战局建议
1948年1月27日,中共***电令粟裕,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,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。
对中原战局的一时之困境,粟裕一直在思考中。
就在5天前,即1948年1月22日,粟裕向***和刘邓发出了一封长长的电报,第一条就谈到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设想,他建议“三军(刘邓、陈谢、陈粟)在今后一个时期,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”,“如能有两三次歼灭战,则(中原)形势可能变化。”
按照电报地支代月,韵目代日的惯例,1月22日称“子养”,此即为著名的“子养电”。
尽管已时隔近60年,时任粟裕秘书的鞠开还清楚记得当时的细节,“这个著名的‘子养电’,他在1947年12月10日晚就写好了初稿,到第二年1月22日才发给中央的。”在“子养电”中,粟裕写下了“斗胆直陈”4个字。
5天后,***仍向粟裕发出了“渡江南进”的指令。粟裕立即率部准备渡江,同时思考改变中原战局的方略。经过3天的缜密思考,他又写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,于1月31日上报***。电报中,他设计了渡江南进时机、地点和方法的方案,同时重申了他在“子养电”中的观点与建议。
时任粟裕秘书的刘祥顺至今被粟裕当时的大气魄所折服:“有了他这个建议,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改变了。”
接到粟裕的第二封电报,***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下来研究,结果是部队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依然不变,但中央采纳了他关于渡江时机、地点、方法以及“忽集忽分”战略的建议。
show_item("296881","body1");
再三上书向中央立下军令状
面对***的来电,粟裕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,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计划与设想。
在此期间,他两次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汇报,陈毅甚是意外,但仍同意粟裕将建议上报中央。1948年4月18日,粟裕再次向***建议: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,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。
3个月内,粟裕的3封电报,引起了***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,***约粟裕当面相商。4月30日,***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任弼时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,当即研究决定,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,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,留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。
“粟裕当时在中央实际上是立了军令状,因为毛主席提出在4至8个月时间内,必须歼敌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。”回想当年粟裕“斗胆直陈”的结果,张效林——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原社长仍然面色凝重。
当时,***给粟裕来电指出:“以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军为夏季作战中心目标。”但此时粟裕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,开封城***守军兵力薄弱,他立刻设计了一个“先打开封,后歼援敌”的作战方案。
张震回忆:“当时情况很紧急,我们一方面向毛主席报告,一方面下命令,毛主席很快就回电了:“情况紧急时,你们应该独立处置,不要请示。”6月17日,华东野战军第三、第八纵队突然兵临开封城下,只用了5个昼夜就攻下了,3万***守军被全歼,赶来增援的***军队也被消灭了1万人。随后,粟裕命令部队主动撤出开封,隐蔽集结于睢杞地区,等待战机。
此时,***军邱清泉兵团、区寿年兵团增援开封,邱清泉兵团贪功冒进,而区寿年兵团却在睢杞地区犹豫徘徊,两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距离。
粟裕及时抓住了这一战机。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迅速切入两兵团之间,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。激战6天后,歼灭区寿年兵团司令部、整编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。前来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也遭受了歼灭性打击,此役共歼灭5万余人。两场仗打下来共歼敌近10万人,这就是历史上称作的“豫东战役”。
此次战役是粟裕向***交上的一份圆满答卷。谈及此役,《粟裕文选》编审、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光彩感慨:“这个战役改变了中原战局的形势,也为***以后下决心同***进行战略决战打下了基础。”
show_item("296882","body1");
胸有成竹气吞黄淮
有了豫东战役垫底,***和***对粟裕有了信心。
1948年7月,***连续发出7份电报,要求许(世友)谭(震林)兵团在10日内夺取济南。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后,粟裕认为,攻占济南的条件还不成熟,他向***建议:集中华野全军执行作战任务。按照这个部署,华野各个兵团向山东集结,在攻济打援战场上,华野参战兵力达到15个纵队,兵力达32万人,超过敌方27万人的总人数。9月16日,济南战役拉开序幕。经8个日夜激战,解放军全歼济南守军10万人(其中两万人起义)。
9月24日,济南战役已到尾声,粟裕发电请示中央,建议发动淮海战役。第二天***就回电同意了。
原粟裕秘书、《粟裕传》编写组长朱楹介绍:淮海战役发动前的10月31日,粟裕向***建议:“此战役规模很大,请陈(毅)军长、邓(小平)政委统一指挥。”(陈毅当时已经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)11月1日,***复电同意。次日,陈邓复电:“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,唯因通讯工具太弱,故请军委对粟、谭方面多直接指挥。”
战争重任更多地压到了粟裕肩上。在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二天,即1948年11月7日,粟裕与张震彻夜长谈,分析全国战略态势,认为应该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。回忆那个夜晚,张震依然很激动:“在起草这份给***电报的过程中,我深深被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,他不仅想到了下一战,下两战怎么打,而且想到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,也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的恢复问题。”次日早晨7时,两人的建议化成电波,传向***,这就是著名的“齐辰电”,由此,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大战役,成为日后轰动中外的大决战。
[大事记]
★抗战胜利后,1945年10月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、华中野战军司令员。
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(州)海(州)段战役,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。
★1946年7月起,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,与12万美械装备的***军作战,七战七捷。***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,要求各区“仿照办理”。
★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,仍负责战役指挥。先后指挥了宿北、鲁南、莱芜、泰蒙、孟良崮等战役,共歼敌7个军(整编师)和1个快速纵队,内有***号称“王牌军”的整编第74师。
★1948年六七月间,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、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,歼敌9万余人,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★1948年9月24日,粟裕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,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,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***曾说过:“淮海战役,粟裕立了第一功!”
★1949年5月指挥上海战役,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,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。
show_item("296882","sign");
show_item("296881","sign");
show_item("296880","sign");